欢迎来到医学美容教育网,现在是

医学美容教育网

中国首家医学美容在线学习平台
致力于提供专业医学美容教育服务的网站

真皮蒂鼻唇沟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

日期:2014-01-06 15:27 来源:医学美容教育网 编辑:小叶

随着对皮肤血运认识的深入及微创技术的不断提高,本研究设计应用真皮组织作为蒂部形成鼻唇沟皮瓣,用于修复鼻唇部组织缺损。改良传统鼻唇沟皮瓣,探讨真皮蒂鼻唇沟皮瓣的临床应用价值。

方法:设计以真皮组织作为蒂部的真皮蒂鼻唇沟皮瓣43例,用于修复鼻唇部皮肤软组织小面积缺损。

结果:皮瓣全部成活,切口Ⅰ期愈合。随访6~12个月,术后皮瓣色泽、弹性、质地与周围组织接近,瘢痕不明显,修复效果满意。

结论:真皮蒂鼻唇沟皮瓣修复鼻唇部缺损具有供区损伤小、恢复快,转移灵活,术后皮下隧道臃肿发生率低,瘢痕不明显等优点,在对鼻唇周围小面积缺损修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。

鼻唇沟皮瓣作为临床上修复鼻唇部组织缺损最常用的方法,具有转移灵活、血供可靠、术后瘢痕不明显等优点。但传统皮下组织蒂鼻唇沟皮瓣往往造成供区损伤严重、皮下隧道区臃肿,影响手术效果,常需二次手术予以修复。随着对皮肤血运认识的深入及微创技术的不断提高,本研究设计应用真皮组织作为蒂部形成鼻唇沟皮瓣,用于修复鼻唇部组织缺损。我科于2008年~2010年期间设计应用真皮蒂鼻唇沟皮瓣43例,均取得满意效果。

临床资料:本组43例,其中男22例,女21例,年龄6~68岁,平均38岁;缺损部位:鼻尖缺损15例,鼻翼缺损10例,鼻尖、鼻翼联合缺损8例,鼻翼沟缺损6例,上唇缺损4例;缺损病因:黑色素痣23例、瘢痕16例、炎性肉芽肿4例。切除病变后缺损面积为5mm×7 mm~10mm×12 mm。

手术方法:在全身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下,离病变组织一定距离将其完整切除,切口距病变边缘的距离:色素痣为1~2mm,瘢痕贴近边缘,炎性肉芽肿切至健康组织。根据缺损部位,设计蒂在上方或下方长轴沿鼻唇沟走行方向的皮瓣,用龙胆紫标记。真皮蒂鼻唇沟皮瓣蒂宽5~10mm,长度根据缺损范围确定,长宽比例不超过3:1。

沿画线切开蒂部表皮层,向两侧锐性分离,保持真皮组织的完整性,至设计宽度后向下切开真皮层,形成真皮蒂。按设计切开皮瓣皮肤至皮下脂肪层,将皮瓣及真皮蒂一并掀起,创缘双极电凝止血。在创面与鼻唇沟皮瓣蒂部之间锐性剥离皮下隧道勿过狭窄,以免压迫蒂部,影响血运。将皮瓣经皮下隧道无张力转移至鼻唇缺损处,3-0丝线无张力缝合,修复缺损创面,供区潜行分离后拉拢缝合。术后抗生素抗感染治疗,6天拆线。

结果:本组43例皮瓣全部成活,切口Ⅰ期愈合,34例随访6~12个月,术后皮瓣色泽、弹性、质地与周围正常组织接近,供瓣区切口瘢痕不明显,皮下隧道区无臃肿,无继发畸形。

患儿男,8岁,左鼻翼黑色肿物生长8年入院。查体见左鼻翼处4mm×8mm×10mm 黑色肿物,高出皮面,边缘清楚,颜色均匀,其上无毛发生长,未见脱屑及破溃。诊断为“左鼻翼黑色素痣”。行病变切除,真皮蒂鼻唇沟皮瓣转移成形术。本例应用蒂在上方长轴沿鼻唇沟走行方向的真皮蒂鼻唇沟皮瓣,抗生素抗感染治疗,6天拆线。术后皮瓣成活良好,随访6个月,外形美观,皮下隧道区未见臃肿,瘢痕不明显。

鼻唇沟区血供丰富,主要供血动脉位置较恒定,在其下方外侧有面动脉、内眦动脉、面横动脉分支供血,内侧有上唇动脉分支,上方有眶下动脉分支进入,且相互吻合,上述分支穿过深筋膜,于浅筋膜内构成皮下动脉网,再由皮下动脉网发出小动脉并逐级分支,相互吻合至浅层构成真皮下动脉网以营养皮肤,其构成稠密,形似“蜂窝状”或“筛网”状立体结构[3]。鼻唇沟部真皮内亦含有丰富的血管网络,调节各血管丛之间的血液循环,在皮内和皮下形成密集分布的微动脉血管网,为其表面的皮肤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血供,并为鼻唇沟皮瓣的设计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。

传统皮下蒂鼻唇沟皮瓣是以皮下组织作为皮瓣的营养蒂,深达肌肉浅层,有时携带一部分肌肉组织,借助于鼻两侧颊面部组织来修复鼻唇部缺损。由于鼻唇部复杂的解剖结构以及对该区缺损修复的较高要求,皮下蒂鼻唇沟皮瓣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方法。但随着对皮肤血运认识的深入及微创技术的不断提高,对较小面积缺损的修复,传统方法仍嫌供区损伤较重,局部组织破坏较大,由于蒂部携带组织较多,术后经常出现皮下隧道区臃肿,常需二次修复,同时蒂部在隧道区易受压而影响皮瓣血液循环等不足。

真皮蒂鼻唇沟皮瓣是以真皮组织作为皮瓣的营养蒂,利用鼻唇沟区皮肤组织来修复鼻唇部缺损,其成活有赖于鼻唇沟区丰富的动脉供血,尤其有赖于真皮内高密度的呈网状交通的微血管分布。

 1/2    1 2 下一页 尾页

微信扫一扫
添加368医美教育网

扫一扫医学美容教育网微信二维码

医学美容在线学习平台